春风拂过陕西咸阳的土地,吹散了千年的尘埃,揭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秘密。1956年股票十倍杠杆,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考古发掘悄然展开。考古学家们小心翼翼地挖掘着这座被认为属于杨玉环的古墓,期待着揭开这位千古佳人最后的面纱。
然而,当棺椁终于被打开的那一刻,在场的每一位专家都惊呆了——棺内空空如也,只有一些残破的衣冠和随葬的珍宝,竟不见任何遗骸!这一发现如同一记惊雷,瞬间唤醒了沉睡千年的传言:杨玉环当年是否真的死于马嵬坡?那个被称为"祸水"的绝世美人,会不会其实逃过了一劫,远走他乡?一时间,关于杨玉环生死的千年之谜再度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玄宗与玉环:一段惊艳时光的开端
杨玉环出身官宦世家,自幼便容貌出众。公元736年,年仅16岁的她被唐朝的寿王李瑁相中,册立为寿王妃。寿王的母亲武惠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在宫中的礼遇堪比皇后。然而,命运的转折很快就来临了。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去世,唐玄宗李隆基陷入了深深的悲伤之中。他在后宫中四处寻觅,却找不到一个能让自己心动的女子。直到有奸臣向他进言,说寿王妃杨氏姿色冠绝当代,值得召见。
展开剩余96%当时的唐玄宗已61岁高龄,而杨玉环才27岁,正值青春年华。据《旧唐书·后妃传》记载,唐玄宗听闻此言后龙颜大悦,迫不及待地想要将杨玉环纳入后宫。为了避开杨氏是自己儿媳的事实,他以给母亲窦太后祈福为名,命令杨氏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同时,还为寿王重新册立了王妃韦氏。
仅仅一个月后,杨太真被册封为贵妃,成为了唐玄宗的宠妃。自此,她在宫中享受的礼遇实际上等同于皇后,人们尊称她为"娘子"。这样一来,杨玉环反倒成了寿王李瑁的庶母,这段婚姻关系的转变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惊世骇俗的一幕。
深情与宠爱: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甜蜜岁月
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可谓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据说杨玉环不仅美貌无双,还精通音律,能歌善舞。有一次,玄宗登上三乡驿女儿山,被那里如仙境般的景色深深震撼,听到了一阵飘渺的仙乐。这份感动让他将旋律牢记于心,归宫后亲手谱写成了《霓裳羽衣曲》。
玄宗将这首曲子交给杨玉环演绎,只见她一展歌喉与舞姿,宛如天女下凡,令玄宗为之倾倒。还有一次深秋时节,玄宗与杨玉环同游大明宫内的太液池,池中白莲盛开,美不胜收。然而在玄宗眼中,即便是这等天然美景,也无法与杨玉环相提并论。他对着杨玉环感叹道:"莲花虽美,却也是有形而无神,怎比得上汝这朵解语花呢?"从此,"解语花"成了形容绝色佳人的雅称,流传至今。
杨玉环喜欢吃荔枝,李隆基便派人从南方千里迢迢地用快马将新鲜荔枝送到她手上,这就是著名的"一骑红尘妃子笑"。七夕之夜,二人在华清池畔效仿民间传统,许下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海誓山盟。这份深情,曾让无数后人为之动容。
然而,正是这深情厚爱,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杨玉环的得宠,使整个杨家沐浴在荣华富贵之中。她的堂兄杨国忠更是一路飙升,最终坐上了宰相的位置,权倾朝野。然而,杨国忠的专权与贪婪,使得朝政日渐腐败,民不聊生,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马嵬坡的悲剧:一段爱情的终结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联手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他们打着"清君侧,诛杨国忠"的旗号,率军南下直指长安。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李隆基不得不带着杨玉环等少数亲信及残存的禁军,匆忙踏上了西逃之路。
然而,当这支疲惫不堪的队伍抵达马嵬坡时,灾难发生了。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等众将士拒绝继续前进,要求处死祸国殃民的杨国忠。杨国忠被处死后,将士们的怒火并未平息,他们进一步施压,迫使唐玄宗做出了痛苦的决定:为了平息军心,稳定局势,赐死杨玉环。
据传说,当杨玉环得知玄宗的决断后,泪如雨下,跟随高力士走向一棵梨树——那将成为她生命终点的地方。途中,她看到佛殿前两座怒目圆睁的石虎雕像,便自言自语问道:"石虎也和陛下一般寡恩薄义,对我没有一丝不舍吗?"不料她这一问,竟让石虎凭空消失了。因此留下了一句流传至今的民谚,"常从马嵬过,不知石虎哪里卧"。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唐玄宗命令力士将杨玉环带到佛堂,缢杀后将尸体置于驿站庭院,召陈玄礼等人前来查看。这一幕的冷酷与残忍,与之前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形成了鲜明对比,令人不禁感叹人心的善变与无情。
年仅38岁的杨玉环,就这样在马嵬坡香消玉殒,曾经的海誓山盟如同过眼云烟。唐玄宗为避追兵,只能匆匆掘地,将她草草掩埋于路旁,随后带领残部仓皇西行,遁入巴蜀之地。
寻找杨玉环:玄宗的哀思与遗憾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玄宗回到了长安。他派人前往马嵬坡寻找杨玉环的遗体,却一无所获。这就引出了一个千古之谜:杨玉环的遗骸究竟在何处?
据说,玄宗派出的中官抵达马嵬坡后,发现要在茫茫原野中寻找杨玉环的墓穴极为困难。毕竟当初只是仓促掩埋,没有留下任何标记。正当搜寻陷入僵局之际,中官听闻了一个在当地流传的奇谈。
传说杨玉环在临死前,将一只靴子和一只袜子遗落在佛殿前的梨树下。这两件遗物落入一位马嵬驿卒手中,他将其带回家中交由母亲保管。未曾料想,这靴子和袜子竟散发着奇异芬芳,香飘数里,吸引四方百姓纷至沓来。
驿卒的母亲是个精明的商人,起初收取每位访客两枚铜钱,后因人气鼎盛,价格涨至百文,却依旧门庭若市。中官得知此事后,立即前往老妇人家中,以高价购回了靴袜。随后,他就在现今杨贵妃墓所在之处,将这两件遗物埋葬,并围绕其建起了一座墓园,才返回长安向玄宗复命。
这个故事虽然听起来有些荒诞,但在《玄宗实录》中却有类似的记载。据记载,杨贵妃死后,她遗落的袜子被高力士捡起收好。后来,玄宗在梦中见到了他的爱妃,她赤着双脚前来相见。梦醒后,玄宗向高力士询问此事,高力士就拿出了那只袜子呈给玄宗。这一幕令玄宗触动不已,他甚至为此创作了《罗袜铭》:"罗袜罗袜,香尘生不绝。"
杨玉环陵墓:空冢之谜
无论历史真相如何,杨玉环的陵墓如今仍然坐落在陕西省兴平市马嵬坡下。这座墓园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凭吊怀古的胜地。早在唐末,杨贵妃墓已经成为文人雅集的圣地。到了明代,更是成为了"百步耕耘之禁"。
历代对杨贵妃墓都有修缮。首次有记载的修缮始于清顺治十二年,而后在乾隆四十二年再次整修,不仅修复了原有结构,还增建了宫殿与厢房。更在冢侧搭建了亭台,收集并展示了自唐以来诸多名家的诗词碑刻,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在光绪年间和民国时期,墓园也经历了多次修复。其中最声势浩大的要属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主持的工程。在他的倡导下,墓园四周筑起了围墙,门楼、正殿、回廊等建筑焕然一新。战争时期,墓园也曾遭受破坏,但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1956年,杨贵妃墓被列为陕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即启动了修复工程。就是在这次修复过程中,考古学家们打开了被认为是杨玉环的棺椁,却意外发现里面只有一些衣冠残破和随葬品,而没有任何人的遗骨。这一发现立即引发了轩然大波,让人不禁怀疑:杨玉环真的死于马嵬坡吗?
1971年,陕西省文化局与文物管理委员会再次出资对墓园进行了更为全面的修缮,确保这一历史遗迹得以妥善保存,直至今日仍然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凭吊。
杨玉环东渡日本说:传言与证据
关于杨玉环并未死于马嵬坡的说法,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东渡日本说"。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历史根据和学术研究支撑的。
20世纪20年代,著名红学大家俞平伯在其著作《长恨歌传的疑惑》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马嵬坡下被勒死的杨贵妃可能只是一个替身,而真正的杨玉环则设法逃脱,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流亡到了日本。曾在日本留学的文学家周作人也表示认同这一观点,称自己曾在日本山口县亲眼见过杨贵妃的墓。
在日本的民间传说中,杨玉环在战乱中与她的侄女徐氏及其子杨欢一起逃亡,经过长途跋涉,最终抵达了日本的山口县。当时的日本女皇孝谦天皇非常同情杨玉环的遭遇,不仅给予他们安全庇护和安置,还热情款待了他们。
日本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言:杨玉环曾参与过日本的一次宫廷政变,并成功帮助孝谦天皇恢复了皇位。在日本不仅有杨贵妃的墓,还有声称是其后代的家族谱系,以及供奉着杨贵妃佛像的寺庙。
据说,杨贵妃的墓地位于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向津具,是一个可以远眺久津渔港的宁静之地。墓地坐落在一个天然石堆之上,由三座花岗岩制成的五轮塔构成:中央的塔高1.53米,两侧的塔分别高1.06米和1.14米。根据塔的建筑风格,推测是镰仓时代晚期所建。这座被称为杨贵妃墓的地方,在日本天保年间的《风土注进案》一书中也有记载。
此外,据传杨贵妃的佛像位于京都泉涌寺,名为杨贵妃观音像,高114厘米,风格呈现宋代特色。传说这座佛像是由镰仓时代的僧人湛海请来的。
然而,这些传说和历史遗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还需要中日两国的考古学者进行深入考证与研究。尽管如此,这些零散的线索和传说还是为杨玉环生死之谜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让人不禁浮想联翩。
道士鸿都客:玄宗的求魂之旅
与"东渡日本说"相对的是另一种传说,表明杨玉环确实已经死去。据说,唐玄宗在70多岁高龄时,已经失去了权力,整日无所事事,便开始回忆起自己与杨玉环的往昔之情。他找来了道士鸿都客,许下重金,请他为杨玉环招魂。
鸿都客果然召唤来了杨玉环的灵魂,并给了唐玄宗一炷香的时间让他们私语。没有人知道他们说了什么,只知道自那之后,唐玄宗不再畏惧死亡,反而对此很向往。这一传说似乎表明,杨玉环在马嵬坡确实已经死亡,不可能再去日本,所谓"贵妃东渡"可能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不过,这个招魂的故事也可能只是后人的文学创作,用来表达对这段爱情的浪漫想象和对杨玉环悲剧命运的同情。毕竟,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杨玉环的故事早已超越了历史记载的范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文学题材。
对于刘伯温这个人物相必很多人都比较熟悉,他是明朝的建国功臣,也是明初的诗文三大家之一,在当时享有盛誉,其智慧和谋略甚至可以和诸葛孔明一较高下。
但就是这样一个才情并茂的谦谦君子,最后却病死在榻上,让人徒生悲凉。临死之前,刘伯温的一个举动让众人疑惑不解,他居然送了朱元璋一筐鱼。
那么,刘伯温这一生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又为何要送朱元璋一筐鱼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少年壮志却不得酬
刘伯温出生于元末的浙江省,在这个风景优美、文化繁荣的地方,人的思想也变得很开阔。
受到这样环境的熏陶,再加上刘伯温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十二岁就考上了秀才,十里八乡都知道这个“神童”的存在。
后来刘伯温前往府学读书,在别人看来晦涩难懂的《春秋》,他学起来却是得心应手。
在别人还“读书不求甚解”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将所学内容倒背如流,并且阐发自己的观点了。
十七岁的刘伯温离开了府学,来到了当时一位儒学名士的门下,他的才华令这位大儒都赞叹不已,认为他以后一定是一个人中龙凤。
通过刘伯温少年时代的求学经历,我们就知道他的天资卓越,文学颇有造诣。二十三岁那年,刘伯温来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为进士。
本以为自此以后凭借着这样的知识和能力,步步高升是必然的,然而意外总是来的那么突然,打乱了原本的计划。
元朝末年时局动荡,不时战火纷飞,朝廷内外都忙着对付外敌,自然就没有人来管这些新科进士了,刘伯温的一腔才华没有得到重用,反而白白浪费了三年时光。
刘伯温虽然曾经也沉浸在不能入仕的难过中,可他很快就调整心情继续精进自己的知识,知识储存在自己的头脑里,即使现在用不到,也总会有用到的时候。
果不其然,三年后朝廷腾出空闲的职位给当年的这些进士。
刘伯温初到岗位,就在短时间内做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政绩,尤其是民间百姓对他好评不断。
刘伯温平时很喜欢与乡间父老待在一起,听他们讲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风貌,也听他们抱怨赋税严苛、强盗横行,并用自己的能力帮他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这样的官员怎么会不受百姓的爱戴呢?优秀的人总会招来嫉妒,这话放在哪个时代都没毛病。
刘伯温为人正直又踏实、学富五车,百姓又对他赞不绝口,无形中引来了一些宵小之徒的嫉妒和忌惮。
他们多次刁难和排挤刘伯温,刘伯温气愤又无奈,最后只好辞官回乡去了。失去刘伯温是朝廷的遗憾,因为他们错失了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才子。
真正的建功立业
多年后,朝廷再一次看中刘伯温的能力,请求他继续回到朝堂之上。
刘伯温虽然因之前的事而气愤,但他内心还是对朝廷抱有期望,也希望自己能够在仕途上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但是朝臣的迂腐、天子的昏聩,再一次让他失望了,刘伯温也深刻的认识到元的灭亡已经是必然的趋势了,即使自己再尽心尽力辅佐天子、挽救时代,也无力回天。
也正是这个时候,天下各种势力群起而攻之,很快就将元朝撕的粉碎。
天下四分五裂,有权有势之人各据一方,其中有一人却与众多贵族众不同,就是我们后来所熟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从一介平民发家,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那些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草莽英雄,纷纷都聚集在了他的麾下,成为了征讨天下的助力。
朱元璋自然也听过刘伯温的鼎鼎大名,听说过刘伯温机智聪慧的各类事件,如果有这样的人来做自己的谋士,天下还不是唾手可得吗?
于是,他便将刘伯温请到了自己的阵营里,好似当年的刘备那样。
刘伯温也看的通透,认为朱元璋也是人中龙凤必然有所作为,欣然接受了他的邀请,就这样“双向奔赴”的君臣二人,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朱元璋的确没有看走眼,刘伯温到来后为他提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制订了不少独特的方针政策。
这二人在这乱世之中相互信任共同前进,最终朱元璋得到了天下,刘伯温也成了著名的谋臣之一。
刘伯温的一筐鱼
都说乱世中的友谊到了太平盛世就不作数了,君臣之间更是如此。
刘伯温跟随朱元璋多年,他实在是太了解朱元璋了,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更是十分明白。
朱元璋是一个只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享福的人,于是乎刘伯温选择了急流勇退,并不贪恋那些金银珠宝和泼天权势,毅然决然的辞官回乡去了。
只能说刘伯温的内心实在是洞若明火,他完全预见到了朱元璋对开国元勋们残忍的打压,也正是由于他的先见之明提前远离官场,才保住自己一家人的性命。
终究是君臣一场,枪林弹雨里一起摸爬滚打了那么多年,刘伯温对朱元璋的做法即使再寒心,也还是有些兄弟情义的。
刘伯温生死弥留之际,认真嘱咐自己的儿子一定要将一本书籍和一筐鱼送给朱元璋,希望后者能从中感悟出一些道理,交代完了这些就撒手人寰了。
朱元璋看到书,知道刘伯温是在告诉自己他没有二心,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己利用这本书更好的管理国家,据悉此书为《无字天书》,一时间心头悲寂。
可看到这筐鱼的时候,朱元璋就“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他实在不明白刘伯温是什么意思,一直也没想明白,后来干脆遗忘了这件事。
匆匆十七年过去了,朱元璋没想到自己最喜爱的儿子朱标、太子朱标死在了病痛中,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朱皇帝才明白了刘伯温当年送鱼的含义。
原来刘伯温的意思是,筐就那么大、鱼却又很多,在小的空间里弱肉强食,鱼儿最终都会死去,这不就是朱元璋大肆分封儿子当割据封王的事情吗?
未来在狭小的空见内,这些人必然会斗的你死我活,为此朱元璋在立朱标的嫡长子为皇太子后,以避免诸多儿子相残,并且让所有藩王都赶回了自己的封地,无诏不得回京。
他希望能弥补一二,希望承纳皇太子的“鱼筐”里没有其他的竞争对手,以此为大明朝的前行道路扫清障碍。
奈何,大势已成即使朱元璋也改变不了,狭小的大名最终发生了削藩、靖难之役,刘伯温的警告应验了......
所幸这件事情有惊无险,大明朝依然是朱明江山,朱棣也延续了洪武之治,并且开拓了永乐盛世。
总的来说,刘伯温从年少到垂暮都一直清醒又聪慧,他之所以没有明着告诉朱元璋“一筐鱼”的含义,恐怕也是害怕朱元璋已经不再相信自己,反而认为自己是在挑拨离间了吧!
隋朝时期,杨坚皇帝的身边有一位学识渊博,看相极准的相术大师。
在仁寿四年时,杨坚不听身边人的劝阻执意要出宫避暑。
相士知道后出言拦下:“皇上万万不可出宫,恐有灾祸。”
杨坚听后认为相士是在忤逆自己,便大怒道:“胡言乱语!朕回来就斩了你!”
说罢,就命人将相士打入天牢,却没想到,此时的相士并没有害怕,而是摇了摇头说道:“陛下出宫,恐怕就回不来了!”
这位相士究竟是何许人也?杨坚皇帝又是否安然回宫?
【相术大师章仇太翼】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古文化相术一道,更是充满了神秘色彩,通过观察人的面容、形体,即可预知人的祸福吉凶。
在隋朝时期就有一位看相极准的相术大师,他名叫章仇太翼,是河间郡献县人(今河北沧州市)。
传闻章仇太翼从小就异于常人,他七岁便开始求学,并且一日就可以背诵千字文章,被世人称之为神童。并且他还十分喜欢钻研占卜之术,因此他的家人就送他前往五台山学艺。
学成之后的章仇太翼,能掐会算,凡是给人看相都没有不准的时候,而他也因此扬名天下,不少人为了让章仇太翼给自己看相不惜豪掷千金。
只是章仇太翼并不为钱财所动,只求有缘人,毕竟观看面相等同于窥探天机,所以他便拒绝了许多人的请求,选择在五台山清修。
在五台山的这些年,章仇太翼收了许多弟子,将自己所精通的相面之术传承下去。他一边给自己的弟子传道解惑,一边研究佛学著作,日子过得清净又充实。
可章仇太翼的名声并没有因此消散,而是依旧有许多达官贵人想要将其收入麾下为自己所用,只是章仇太翼喜欢如今平淡安稳的生活。
那些人也不敢强迫章仇太翼,毕竟在他们心中相术大师就好像是“神仙”一般的存在。
可奈何章仇太翼的名声太大,已经惊动了皇城之中的大人物,而他平静的生活也因此被打乱......
【深陷权利争斗的旋涡】
这位大人物就是隋朝太子杨勇。此时杨勇的太子之位已经岌岌可危,所以当他听闻了章仇太翼的能力后,便决心将其收入麾下为自己所用。
杨勇是隋文帝杨坚的长子,在隋朝建立后,他就被其父杨坚封为了皇太子。而杨勇也不负众望,他脾气很好,待人接物都宽和有礼,在朝中也有不少的大臣支持。
只是杨坚却并不是太宠爱自己的这位长子,而是对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杨广十分看重,所以这也让杨勇出现了危机感。
毕竟自己虽然贵为太子,但生杀大权还是掌握在自己父亲手中,如果父亲将自己罢免,那他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在历史上没有哪个太子被罢免后还有好日子过的。
所以他一直小心翼翼的维护着自己的太子之位,丝毫不敢行差踏错,可自己越是小心谨慎就越衬托出了杨广的肆意自在,让人一看就感觉他如同骄阳一般,光芒四射。
晚年的杨坚已经不能再算一代明君了,他身边小人怀绕,都是阿谀奉承拍马屁的,并且还蛊惑杨坚滥杀忠心耿耿的大臣,一时间朝中人心惶惶。
身为太子的杨勇自然是要劝解自己的父皇的,可那些奸臣知道后,就想方设法的要将杨勇拉下马,他们不断的在皇帝面前说杨勇的坏话,导致晚年的杨坚更加厌恶自己的这个长子。
由于知道杨坚相信佛道、喜欢看相,所以朝中大臣为了巴结皇上就找来了一位江湖术士,自称是鼎鼎有名的相术大师。
杨坚知道后十分的高兴,他让这位相士前去观察自己儿子们的面相,看看谁的最好。
其实这个时候的杨坚已经动了要更换太子的想法,可杨勇毕竟一直没有大错,所以也不好贸然罢免。
这位所谓的相术大师,围着几位皇子转了一圈,还高深莫测的摸了摸自己的山羊胡,随后就跪在了杨坚脚下,高声道:“禀陛下,所有皇子唯晋王殿下的面相最好!”
而这位晋王自然就是杨坚最宠爱的儿子杨广,杨坚听后自然也是十分高兴,当即就重赏了那位相士,全然不顾另一边太子的颜面,随即还将杨广拉进了自己的御书房议事。
此时的太子杨勇在所有朝臣眼中都成了一个笑话,所有他急需改变现状。
杨勇的幕僚得知自己主子的烦恼后,就在一旁出谋划策,他告诉杨勇,既然皇上喜o5.9koc.cn欢相士,那我们就投其所好,五台山有一位名叫章仇太翼的人,他看相十分的准,算出来的事情都会应验。
杨勇听后就快马加鞭前往五台山去请章仇太翼,迫于太子的威压和山上那些小徒弟的性命,章仇太翼只好跟随太子来到了诡谲多变的皇宫,正式踏入了权利旋涡的中心。
为了验证章仇太翼的相术之法,杨勇决定先让他为自己看一次相。或许是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章仇太翼并没有反抗杨勇,而是认认真真的开始为杨勇看相。
“殿下,您皇太子之位会被别人取代。”章仇太翼将自己看出的预言告诉了杨勇。
杨勇听后面色立即就沉着了下来,其实这件事情他早有预感,只是不愿意面对罢了,既然章仇太翼可以算出自己即将地位不保,那肯定会用应对之法。
可此时的章仇太翼却只是摇了摇头并说道:自己并没有破解之法,毕竟天命不可违。
杨勇因此每日过得更加小心翼翼,生怕行差踏错,可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也是需要放松的,不然人就会被逼疯。
而杨勇的放松之法就是和自己的爱妾云昭训翻云覆雨,传闻这位太子爱妾长相十分妖艳,最会在男子面前矫揉做作,哄得杨勇团团转。
所以杨勇十分宠爱她,两人接连生了3个儿子,但他的正妻也因此被忽视。
或许是整日的郁郁寡欢,也或许被嚣张骄纵的云昭训给气的了,太子的正妻元妃年纪轻轻就因病去世。
文献皇后知道后,十分的生气,对于自己这个儿子宠妾灭妻的行为感到恼火,所以她决定要好好教训一下这个妖妾。
为了抓到两人的错处,文献皇后决定突击检查,前往太子的寝殿,果然撞破两人不分场合的你侬我侬,文献皇后因此处罚了两人,也算是为了过世的元妃出了一口恶气。
纸是包不住火的,即使文献皇后并没有将这件事情告诉杨坚,可还是被杨广知道了,旁敲侧击的将事情透漏给了杨坚皇帝。
本身内心就对自己这个事事都喜欢“忠言逆耳”的儿子厌恶,如今正好抓住他的错处。所以在杨广的撺掇下,杨坚皇帝下旨废了杨勇的太子之位。
可杨坚如今已经到了晚年,所以为了国家社稷必须尽快另立新的储君,就这样杨广顺理成章的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太子之位。
杨勇被废后,他府中的幕僚自然是不能再留,有些被砍头示众,有些被流放千里,而处于杨勇宫中的章仇太翼自然也逃脱不了要被赐死的下场。
可杨广却在皇帝杨坚面前保了章仇太翼一命,因为他也听到了风声,说这位相士看相极准,当初曾预言前太子会被废,而结果也正如他所料。
杨坚原本就十分喜欢相术之法,所以就下旨饶了章仇太翼一命,并在宫中给他安排了一个闲官,平时没事就在宫中陪皇帝说说话。
这期间,章仇太翼也十分感谢杨坚皇帝对自己的不杀之恩,所以他十分小心谨慎的侍奉在杨坚身边。
【预言成真】
仁寿四年,那年的夏天特别炎热,即使宫中放满了冰块,也难挡那一阵阵炎热之气。
这样的天气自然也会让人心情烦躁,杨坚最讨厌的就是酷暑,上个朝都会热的一身汗,所以他决定带领皇后和宫人前往仁寿宫避暑。
章仇太翼得知杨坚的决定后,显得十分不安,思虑再三他还是决定要出言阻止,可杨坚此时被这炎炎烈日整日晒得十分煎熬,所以他并没有将章仇太翼的劝阻当回事。
眼看杨坚就要起驾前往仁寿宫,章仇太翼直接拦住了杨坚的去路,他匍匐在地下,高声说道:“臣愚岂敢饰词,但恐是行銮架不返。”
意思就是杨坚如果出宫,那就会发生灾祸,恐怕会有去无回。
杨坚听后直接一脚将章仇太翼踢开,怒骂道:“章仇太翼!你竟敢诅咒于朕!你等着,我回来了,就治你死罪!斩下你的脑袋!”
此时的章仇太翼,眼看着杨坚并不相信自己,可想到他曾间接性救自己一命,就再次出言阻止道:“你出去,就回不来了!”
杨坚越听越生气,直接命身边的侍卫将章仇太翼抓了起来压入天牢,并扬言自己回宫之日,就是章仇太翼的死期。
说罢就带着宫人洋洋洒洒的离宫了,其实杨坚心中还是有点担心的,毕竟章仇太翼的名声在外,许多人都说他看相极准,说出来的都会成真。
所以刚到仁寿宫那几天,杨坚十分的小心,身边的侍卫也24小时轮流保护自己,一只可疑的苍蝇都飞不过来。
杨坚想着自己这样就可以避免了章仇太翼那口中的灾祸了吧,可让人没想到,灾祸还是在悄无声息的靠近杨坚皇帝。
在仁寿宫避暑的那段时间,杨坚除了担心章仇太翼那所谓的预言外,日子可谓是过的十分滋润。凉风习习的环境,美酒佳肴的点缀,还有一些载歌载舞的美人,让杨坚心情大好。
只是没过几天,杨坚忽然觉得浑身乏力,脑袋也昏昏沉沉的,整个人没有一点精神。
传了太医前来诊治,也找不出病因,只说或许是皇帝日夜操劳累着了,所以静养几日便会好转。
杨坚听后摆了摆手,并没有将这点小事放在心上,就连太医开的补药他都没有按时服用。
可过了两个月,杨坚的那点小病变得越来越重,甚至连床都下不了了,浑身酸胀乏力,渐渐的他连说话都感到费劲。
一波又一波的太医前来为他诊治,都一脸愁容束手无策。这病u9.9koc.cn来的太过奇怪,还找不到病因。
此时的杨坚只剩下一口气吊着,曾今他感觉仁寿宫中凉风习习十分舒畅,可如今他身体虚弱,只感觉那凉风如同寒风一样,吹的他全身血液好像都要被冻住。
这时杨坚忽然想起了几个月前,章仇太翼劝阻自己的时候说的话,原来是真的,自己出宫之后就无法再回去了,思及此,杨坚脸上不禁泛起一抹比哭还难看的苦笑。
杨坚此时悔不当初,如果自己当时心平气和的听完章仇太翼说的话,并耐住性子不出宫避暑,那自己也不会早早的撒手人寰。
所以当杨坚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后,就将如今的太子杨广叫到身侧,叮嘱道:“章仇翼,非常人也。前后所言,未常不准。吾来日道当不返.今果如此,尔宜释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章仇太翼并不是个普通人,他曾经对我所说的预言,十分准确,如今也都一一应验了,如今我已经回不去宫中,等我死后,你就下令将他释放。
说罢,杨坚没坚持多长时间就彻底离开了人世,享年64岁,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陵。
一直在牢中的章仇太翼似乎是有所感应,在杨坚死后,他冲着永寿宫的方向磕了三个头,也算报答了当初杨坚饶自己一命的恩情。
【赦免!赐卢姓】
杨坚驾崩后,杨广顺理成章的登上了皇位,成为了隋朝第二代皇帝隋炀帝。
他按照自己父皇的遗嘱,将牢中的章仇太翼给放了出来,并准备重用于他。
可此时的章仇太翼已经厌烦了宫中的小心翼翼和尔虞我诈,所以他恳求隋炀帝杨广放自己回到五台山继续教导弟子,清修度日。
面对章仇太翼这样的人才,杨广哪会那么容易放手,只是他也不敢用强硬的手法留下章仇太翼,便只能好言相劝,并给章仇太翼恩赐了一个“卢”姓。
这也是为什么在历史中的许多记载中,章仇太翼会被称作卢太翼。
章仇太翼知道如今皇帝杨广是不会轻易的放自己离开,虽然他如今是好言相劝,可若是自己真的不知好歹执意离开,那必然会惹来杀身之祸。
所以无奈之下,章仇太翼还是留在了这个令他厌恶的深宫中。
杨广对章仇太翼十分的重用,有什么国家大事也都会找他商量。
有次隋朝发生了一些动乱,有些心怀不轨之人想要谋反篡位,杨广并没有经历过什么大战,所以心中一直惶惶不可终日,十分担心那些乱臣贼子叛乱成功,抢夺了自己的皇位。
所以杨广就将章仇太翼叫了过来,询问他叛乱之事,并希望他可以帮自己算算,是否可以安然度过这场劫难。
章仇太翼仔仔细细的看了看杨广的面相后,微笑着张口反问:“乱臣贼子怎么可能成功呢?”
杨广听后,心中了然,对于章仇太翼的能耐他是完全信服的,毕竟当时自己的父皇就是被章仇太翼预言中的。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那些乱臣贼子们就被隋朝大军轻松镇压,自那之后杨广就更加依赖于章仇太翼了,朝堂上的事情也经常询问他。
而章仇太翼也因此被杨广牢牢的拴在了身边股票十倍杠杆,最终至死也没能在回到他那如同世外桃源一般的五台山......
发布于:安徽省无忧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